近期,有媒体报导,有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了街道实习上班。今年的就业情况,可见一斑。所以,可以理解通过人为手段来保障就业的用心。只不过,从经济的角度,这等于为未来楼市长牛打下了新的地基! 是的,又一次这么干了~
当人感冒发热、全身火热的时候,会不会考虑直接冲个凉水浴降温? 这么想的,估计会被认为没有任何的常识,因为这只会加重自己的感冒和痛苦罢了。 然而,同样的情况,如果放在经济领域,比如失业、经济危机等等,人类的常识瞬间就没有了。 当看到失业的时候,马上就要求政府想办法保就业(中国人民的特长);当看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又马上要求政府惩治华尔街的坏蛋,然后给大家各种保障,最好是央妈可以放水去烫平经济周期(美国人民的特产)。 生病时,大家都觉得应该要听从专业的医师;可当面临经济问题时,人的反应则往往不是如此。 也因此,在遭逢百年未遇的疫情冲击下,我们再一次选择了近似2009年“四万亿”时期的保就业政策。 当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失业的时候,这个原本是市场的问题,可最终,人们却更相信行政的力量,让财政去想办法解决。 而财政,从来是不能赚钱的,只会花钱,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识。 行政保就业,要么进国企,要么进事业单位,要么去当公务员,反正原有的市场是容不了这么多就业机会了。 这种做法,等同于财政全面扩张,且不计成本的扩张。 看似保住了短期的就业机会,但是,这些就业并不是基于可以创造财富价值的基础上,而是花钱延缓了未来的失业。 有一天当财政吃不消了,或者国企业绩不好要裁人了,该下岗的照样下岗。 可财政和国企却因为这轮“救助”背负了更多的债务,承受了更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 这些债务会强化在短期内更多的资源流入体制,从而对民企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 这就相当于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让人去冲凉水澡一样。 在过去10多年,我们曾经有过几轮保就业。 整个吃财政饭的人群越来越多,到目前起码1亿多了。 这还不算养老金,每年还有2%~5%左右的“涨薪”。 所以,财政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每一轮保就业都意味着后面更大的困顿。 这点从2019年实施减税降费就可以看出,尤其是地方财政,大多是面黄肌瘦,真的挤不出几个铜板了,伸手要工资的人实在太多了。 ————————— 然而,这个事情,毕竟现在在推进,它不可能对后市没有任何影响。 事实上,本轮危机下,我们所采用的“大基建+保就业”模式,都是疯狂烧钱的。 但是,经济效益未必很高。 因为即使是最最主流媒体的声音也承认,消费起不来,是一个大问题。 保就业如同大基建一般,本质上就是花钱的过程,是成本消化的过程,类似于不顾及产销对路的疯狂产能过剩。 这些岗位并不是因为生意而出现,而是因为生意不好才出现。 因此,这些岗位本身就是不经济的,就是没有市场行为买单的。 所以,要维系这个模式,尤其是在地方财政已经严重痛苦的时刻,那么,除了极大负债,也就没有其它办法了。 事实上,国企和事业单位,也是同样的路子,我们可以将它们一并视为广义的财政。 这其实,也就直接锁定了未来中国核心城市的楼市将进入“长牛”的格局! 因为债实在太多了,而且还是加速度在膨胀。 如果不在未来进行如同2015~2017年那样的洗债,又如何兜的转? 你现在保的就业,难不成明年就直接让他们全部滚蛋吗? 人是很复杂的,既然进了这个单位,那么就是阶层斗争的一份子。你要干掉我的岗位,我还不跟你拼命? 从这个维度,所有的这些支出和债务增长,都是刚性的! 不信我们做一个假设性的实验,你看看从现在开始,全国养老金不给“涨薪”,你试试后果。 人为强行保就业,就等于直接宣布发福利。 你不发了,那就是你违约啊。 你说你没钱,自己去想办法啊。 最终,除了依靠土地财政洗债,其实也就没有其它办法了。 明白这个经济机理,其实,也就明白了下面的道理: 越是保无效就业,后面楼市的长牛越是值得期待;保就业,等同于构筑了楼市长牛的“长效机制” ———————— 所以,以后只要看到下面的几个字样,基本上就要马上去买房压惊了: 1、扩大内需; 2、保就业 本质上,都是债务快速攀升的过程,甚至还会伴随着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扩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楼市后面上涨也就是顺理成章。 只要还是沉迷于无效供给,不管是把资源倒入大海的国企做大做强,还是把人倒入大海的保就业,或者是不计代价的大基建,最终,都需要靠房子帮忙兜底。 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怎么可能让你真的“不计代价”? 一个不计代价的做法,那是因为其他人帮你付了代价。 也因此,他们自然需要从你不喜欢的地方,把这个钱拿回来。 大家都不喜欢房子涨,却都喜欢可以有财政兜底的就业政策,那么,为你的就业买单的人,就会想办法从房价里加倍把自己的付出拿回来。 这难道不也是市场的理性行为吗?! 都是成年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做事情是要付出成本的,吃福利更是。 也因此,我们依旧看好未来核心城市楼市的成长性~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