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区房-长沙新楼盘-长沙二手房-房价走势最新消息_小华聊买房

真正应该炸掉的是商铺

https://www.0731ke.cn 0

车同轨,书同文”。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规定了马车两轮之间的间距,并依此修建了国性公路网在汽车普及之前,虽然也有铁路,但是绝大多数的陆路交通还是要靠马、驴,以及马和驴杂交的骡子。并且陆路运输这件事,从秦始皇开始,就不能说没有用心去做。

假如B哥以前是个经营马车的,并且生意做得挺大,可以出租廉价版的西风瘦马,也可以出租豪华版的“驷马快车”---但是在汽车普及之后,他只能关门大吉。

B哥的关门大吉非常好理解,因为汽车更快更舒服更便宜。----事实上,今天也看不到马车在路上跑了。那么,电商替代商品型的实体零售,就像汽车替代马车,这也是必然。

正如跨越海洋、远途旅行,轮船、飞机就更靠谱,汽车无法替代。体验型的实体经济,比如餐饮、理发店、大小宝剑,这些必须是人到店里才享用的事情,电商暂时是无法替代的。

为什么说暂时?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其中的某些体验型的消费,电商依然可以替代或者部分替代。比如说在没有麻将就过不得的四川,现在手机麻将也占有了一定市场。尽管手机麻将没有真正摸起麻将那种倍儿爽的手感,但可以躺在被窝里打,也挺“安逸”。




 

   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现场,王健林向马云发起了一个小赌,即2020年,也就是8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占50%,我给他一个亿,如果没到他还我一个亿。”之所以称之为“小赌”,是因为一个亿这个数字,正是后来王健林随口说出,一炮而红的“小目标”。假如这个打赌还能买外围,我愿意买100块马云赢。

 沃尔玛、万达百货、美邦、七匹狼等出现了关店潮,从这个角度上,实体零售“恨马云”,也是情理之中,这就像卖棺材的听到镇上开了一家火葬场一样。现在的问题不是电商对零售商业有多大冲击,而是拯救零售商业有没有用?

266503




 

今年11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文件可能都没有看完,房地产相关媒体裤子没提起就开跑了:“商业地产起风了!”------本来用于挽救水火之中的实体零售,又被解读成了商铺要涨价升值了。商铺增值,租金涨价?这分明是与《意见》本身对着干呀,商铺只有死得更快更硬。

《意见》中提到的措施,能挽救实体零售吗?

 

意见的主要措施可以归纳如下:

1、退出

  引导业态雷同的购物中心、百货、家居市场等业态退出城市核心商圈,丰富体验业态,由传统销售场所向社交体验、家庭消费、时尚消费、文化消费中心等转变;

2、转变

改变引厂进店、出租柜台等传统经营模式,建立高素质的买手队伍,发展自有品牌、实行深度联营和买断经营

 

3、下沉: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延伸和下沉

4、降租减少公有产权商铺转租行为,有效降低商铺租金;

5、放权:放宽对临街店铺装潢装修限制,取消不必要的店内装修改造审批程序。

6、公平:营造线上线下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7、渠道: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

8、金融:用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市场化原则设立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入。

 

《意见》从各个层面都给予了实体零售一定的支持,甚至在教实体零售应该怎么做生意,可谓操碎老心。意见的核心立足点,还是“消费升级”,而能借政策东风,顺利“转型、升级”的毕竟只能是少数。更多的是从战略层面展现了国家对实体零售和电商的态度。地产商们借此来炒作商铺,实在是见到稻草就抓。



实体零售行业谋求生存之路不可谓不用心,昨天就亲眼看见一个实体日常家居店打出了这样的广告:

尽管有错别字,还是蛮拼的。

266501


    开马车行的B哥,当然也可以不倒闭,比如将自己的马车行发展成观光旅游项目,推出诸如“马震”之类的新奇玩意。或者干脆不弄车了,养驴子,然后卖驴肉火烧。就算B哥这样活下来了,他的同行也必须关门,因为这样的市场容量很小。

有一种观点认为,实体零售可以带动人们消费,而电商不行,应该发展实体零售。----因为你逛街的时候,本来想买衣服的,结果你吃了一顿饭,还买了两双鞋子。事实上,电商才更刺激消费。比如淘宝,如果你想买一件衣服,琳琅满目的推荐和链接,可能会导致你买两件三件,顺便还买了一副乳贴。并且电商让你的逛街次数大大增加,打开手机电脑就逛了,逛实体商铺你能那么勤吗?你又不是文件中说的“高素质买手”,专门逛街的。至于说逛街可以让你吃一顿饭,这才笑人,一天三顿饭,你不逛街就不吃吗?或许还可以说,逛街带动的吃饭会更精致、更贵一些,平时吃饭只是充饥。要这么说的话,那么我认为逛街反而没有时间吃大餐,如果我专门腾出时间去吃大餐,才能吃得更精致更昂贵。事实上,逛街的人经常买一盒章鱼小丸子充饥的也不在少数。逛街能带动餐饮消费,但这并不等于不逛街,专门以“吃”为目的而去吃这条路不行。

电商对总的商品消费总量,贡献绝对是有增无减。所以,妖魔化电商没有用,正如妖魔化汽车是一个怪物,也没能阻止汽车今天遍布全球。




 

前面已经说过,电商再发达,他的份额也是有限的,正如汽车再发达,飞机、轮船、地铁、公交车、高铁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就算电商占据了半壁江山,仍然有另外半壁江山可供实体零售玩。那么,问题来了:

原本商品销售型的实体店被电商逐步取代后,实体商铺都争相去做“体验型”的商业,体验型的实体商业也陷入了烂战。你不会因为楼下开两家理发店,头发生产速度就加快两倍,那么洗头店的生意,也只会比以前差。-----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商铺过剩了。

 

电商是最近十年才火起来的东西,但是我们修建商场和商铺的热情却是20年始终如一,开发商们在修建商场和商铺的时候,从来就没考虑电商的存在,即便他们考虑了,也思维惯性地认为商铺价格就是比住宅高、利润就是高,没有人认为自己会接最后一棒,-----反正有投资商铺的人接手,管他呢。

 

先说说商铺为什么值钱?

从钢筋水泥的角度来看,商铺与住宅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商铺的价格是住宅2-10倍不等呢?

从古至今,他们唯一的不同是:商铺能带来流量,而住宅不能。

在古代,商铺带来流量是最朴素的原因,因为商铺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并且通常在1楼,所以会有很多人从商铺路过,也就是有基于位置产生的流量。

在现代,流量产生的方式除了传统的基于位置产生之外,还有“人工培育”的流量,比如主题商场、风情商业街、专业市场,也许位置本身并没有什么流量,但是通过赋予其主题和内容,用主题和内容吸引流量。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他比住宅值钱的真正原因就是流量。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流量已经很大一部分被互联网抢去了,商铺的价值也理应砍去大半。

所以,为什么在2005年之前,各行各业的生意都好做?因为那时候的商铺有那个价值,但是2005年之后,互联网大发展,商铺的流量被日益掠夺,但是你却交着日益上涨的租金,生意好做才怪。




喷子们会说,这个道理谁都懂,都是废话!果然懂吗?5年前,我曾见过一个小开发商,他开发的一条小商业街,租金明显偏高,但是他就是不肯降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商业街上,赚钱的商家只有50%,其余50%是亏的。并且能赚钱的那些,都是靠品牌赚钱,换句话说,他们的品牌和经营能力,换去其他地方,也会赚钱。而不赚钱的那些,经常换,就像B哥换女朋友一样。

看吧,他心里门清得很。我问他,难道不担心退出去的商铺没有人租了吗?直到有一天,你的商业街空了一半,然后就慢慢死了?

他贼兮兮地一笑:不担心,因为转租需要我同意,我肯定不会让大量经营不下去的商铺同时空出来,除非他不要转让费了。所以,不会同时空很多的。我又问,即使不同时空出很多商铺,那么别人也可以侧面了解生意不好做呀?“什么正面、侧面,如果你想转租铺子,你会说生意不好做吗?”

这时候他笑得更鸡贼了:记住了,永远有不专业的人,永远有想自己做生意的人,永远有人自以为经营能力高人一筹。所以,我赚的就是他们试错的钱。并且只要生意做不走了,就必须甩卖商品,我这条街上还经常有便宜捡。

266502


是的,5年过去了,他的那条商业街依然活着。他就像一只平静的鳄鱼,等着一只又一只羔羊靠近他的口岸。所以,喷子们想自己做生意的想清楚了,不要再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喂鳄鱼,你做生意并不比别人高明,别人做不走,你基本上也做不走。而生意之所以难做的原因,就是商铺的价值越来越低了,但是租金却是惯性地在涨,丝毫没有跑输房价。

再或者,喷子们家里几颗有余粮的,还该不该去买“一铺养三代”的商铺呢?我只能说,要非常谨慎,现在大多数商铺是“三代养一铺”的坑货。至于如何分辨商铺投资价值,以后有机会再开专题讨论。

 

 



从房地产开始发展之初,不说纯商业用地,就是普通的商住用地,商业的配比都在10%-20%之间,成都更是有许多商业配比到51%的项目,商业占比指标,开发商通常都要用满,因为商铺值钱啊!

现在商铺销售市场,普遍都是有价无市,但这并不影响商铺的增加。以大成都为例,目前商业地产的存量在2000万平方米以上,2014年的商业新增供应量,还拿过全国冠军。

 

那么,多少商铺量是合理的呢?

专家们的数据说城市人均商业面积应该在1.5平方米左右是合理的。假如按这个数据,那么用个简单的算法就可以证明商业已经超标严重。按照通常较低的10%的商业配比的小区来算,假如小区的面积是1万平方米,那么就有1000平方米是商铺,9000平方米是住宅。按照90平方米一户来算,共有100户,一户3人,总共300人,人均商业面积就有3.3平方米了。也就是,中国的住宅底商都已经足够让商业超标了,更遑论那么多的纯商业项目。

 

如果你像我一样,认为1.5这个数据来得莫名其妙,那我发明一个公式来算一下:

人均收入*6%/平均店租

比如人均收入3000元、平均店租100元的城市,那么人均商铺饱和面积在1.8平方米左右。

怎么算的呢?因为普遍上人们拿出收入的40%用于日常消费,电商消费大约占其中4成,总共用于实体店消费的比例就是24%。也就是总共拿出那么多钱给各种衣食住行娱的实体商家们赚。而商家们做生意,商铺租金的成本占比在25%左右。所以,人均付给商铺的租金总量就是人均收入的6%。价格是一个综合的均衡指标,比如,当商铺租金成本超过25%时,那么商家生意就很难做了,如果日常消费得成本占比超过40%了,那么物价就有问题了,如果人均收入提高了,那么相应的租金承受能力也能提高一些。这个数据不可能很准确,但却是一个综合反映合理人均商铺量的算法,起码比莫名其妙的1.5强。不管怎么算,商铺过剩是肯定的。




当然,还存在一个变数,那就是实体零售难道不能挽回自己的江山吗?也就是,电商的消费占比不能降低吗?为什么美国、日本、台湾,电商就没有那么火?

这就要回到我们的国情,我认为我们电商之所以会这么火的原因:

 

1、中国人太有才,存在着大量成本低廉的个人作坊或小企业,也就是供应方非常丰富。这是别人不具备的优势。

2、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实惠、便宜就好观念,非常符合电商气质。并且这个观念并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就完全改变,也就是需求方非常旺盛。

 电商在中国,会一直火下去,所以不要指望电商的占比会减少,不增多就很庆幸了。哪怕领军人物不是马云和淘宝了,但这个形式还会火。

淘宝有没有可能衰败呢,当然有可能。克莱斯勒、通用汽车这些老牌汽车企业不也破产了吗,还弄出个“一美元卖别墅”的底特律。B哥对一美元的别墅没有兴趣,倒是一直对底特律“活塞”队心有戚戚,因为这名字总让他无限遐思。

-----但是,在“鸟人”一样的飞行器能安全廉价地生产出来之前,汽车仍然是目前最好的“交通工具”。

 

     实体零售走转型升级的路子没有错,这个路子通俗地说,就是让你吃更好的、穿更好的、玩更好的。但这只是商家与商家之间你死我活的区别罢了。你做得更好,你活下来,你活下来,我就死了,因为-----消费总量是很难根本提升的,我们只有那么多钱可以给你们赚。

   吃的、玩的变得更高档、更有BIGGER,更有“社交体验”了,你的钱包就会多出一毛钱吗?显然不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可以更诱惑你去消费-----也就是,原先你只拿收入的40%来消费,在消费更有诱惑后,你可能会拿出50%-60%去消费。但这仅仅是可能而已,这个提升有限,并且不确定,因为你还要还房贷,还要养孩子、还要为自己及父母的生老病死做储蓄。想法可以很淫荡,但是身体还是老实的。




 

消费升级,能挽救个体商家,但并不利好商铺。因为消费升级后,消费单价就一定会提升,商铺的坪效就更高了。那么,需要的商铺总量其实是变少的,商铺就更加多余出来了。所以,扶持实体零售的政策,对商铺来说不是利好,而是利空。所以,商业地产是“起风”了,但不是能把猪都刮上天的风,而是凛凛寒风。歪嘴和尚们胡乱解读政策,他们自说自话就是想卖商铺,你愿意上当是你的事。

 

本文目的当然不是来唱空商铺的,我与商铺无冤无仇,甚至还靠代理销售商铺赚过钱。我要说的是,商铺多出来了,怎么办?

任志强曾经喊过,把三四线多余的房子炸掉。这没有可行性,因为房子炸掉,能做什么呢?盖商铺还是养猪场?炸掉之后没有好的出路,纯粹亏本的事情没人做。而且很多房子都抵押给银行了,开发商想炸还没有权力呢。但是商铺呢?商铺确实可以炸掉。因为炸掉之后,有出路-----那就是盖住宅。

这也符合国家的政策意图。今年国务院发文,允许商业改住宅,用于租赁土地使用年限和容积率不变,土地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调整后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标准执行。------这个步子是迈开了,但只停留上看上去很美的层面。因为步子迈得不够大,只允许用于“租赁”,开发商们动力就不是很足了。并且,商业的建筑格局,要改成住宅也很凑合,没有品质,只有炸掉重来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果允许商业项目的开发商,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提出申请,将项目炸掉重来,修建成住宅为主的项目,容积率增加的部分,按照市场价半价再交增容费,那么不仅挽救了一些商业项目,也让国家增收,还能缓解土地供应不足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优化了商铺的存量,让留下来的商业项目获得更好的生机-----商铺们“去留肝胆两昆仑”。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如果一个经营很好的商业体,开发商自然不愿意炸掉,只有经营不下去的商业,才愿意提出申请。

与住宅不同的是,住宅是消费资料,而商铺是生产资料。从国家减少产能过剩的角度,商铺这种生产资料也已经过剩了,应该让他们完全转型。炸掉商铺,不是玩笑,是真的具有可行性,遂作此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