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区房-长沙新楼盘-长沙二手房-房价走势最新消息_小华聊买房

东八西五观影记:《十三邀》许知远对话罗翔

https://www.0731ke.cn 0

  观影笔记:《十三邀》(许知远对话罗翔)

  东八区小蒋的笔记

  前不久,与中哥一同看了一期《十三邀》(许知远对谈罗翔)。两个文化名人,一档著名访谈类节目——我都是第一次完整感知。整体观感很好,而且是越看越好看的感觉。

  全片,他们约莫去了四个地方:饭店、万圣书店、沈家本故居和咖啡店。原本,最难以调动我兴趣的定是“XXX故居”,但文化人的“逛聊”,平添了不少意思。

  

  沈家本是清末官吏、法学家,著作有《历代刑法考》;罗翔是一位法学教授,刑法学是他主要的研究方向。罗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了古代刑法的极度残酷,可以说是没有人性(“把人视作工具”),比如偷几个苹果和杀人一样判死刑,只是死法不同,后者更为残忍。而沈家本的伟大在于他提出改造旧律、废除酷刑,这是为修订中国近代刑法迈出关键的一步。“罪刑法定”的根基是对刑罚权本身的约束(罗翔语)。这样一个观念放在今天,不少人可能都尚未接受,面对一个做了丧尽天良坏事的犯人,有人会觉得一定要让他“不得好死”,但若没有对刑罚权的约束,一切就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审判,人人都可以敲击键盘口诛笔伐,表达自己的判决。

  

  除了对刑法或者说“罪刑法定”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之外,这次看片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罗老师的一些哲学思考。“走出偏见”是他与许知远谈论的话题之一,他曾将自己的专业束之高阁(“以技术主义为荣”),但后来发生了变化。他说,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发现自己的一些高傲的观点和老百姓的尝试理解相抵触,也许从技术或逻辑层面来看没问题,但本质上是在抵触人类的良知。这话说的有些虚,也有点重,但仔细想来,我们如今的法律确实存在一些模糊的边界,有些知法懂法的人利用法律“钻空子”,“法律的神秘化”使其在很多时候没有真正有效地参与公共生活。

  “走出偏见”的另一点是罗老师谈及了有限性问题,他发现人的很多方面都是有限的(比如逻辑、理性、阅读等),因此人时常处于偏见之中,一生都是在走出偏见,他的感悟源于经历的生离死别等难以抗衡的事情。他能承认这些是一种诚实,与虚妄相对的那种。而许老师对“走出偏见”也道出金句,“成见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大意如此)。

  二位能有这样火花四溅的交流和鞭辟入里的金句,诚然与他们读书多、善于思考有关。在节目的一开始,两人在饭桌上交流,聊到了曾经看过的书,听名字,大多是一些哲学、法学书籍(有弹幕说:二位在“攀比”)。我犹记得的是柏拉图和《鲁迅全集》。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其中描绘了一幅乌托邦的画面,许知远问罗翔对乌托邦的看法,罗翔承认难以实现,但它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本期节目的标题——“我们画不出那个完美的圆,但它是存在的”,罗翔能够认识到“人的有限性”,说出做老师的“好为人师”,道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但“人最大的痛苦在于难以跨越知道和做到的鸿沟”,可见他仍是心怀理想的。一个心怀理想的人,该怎么面对现实呢?或许诚实、勇敢地面对是一种答案。

  

  西五区中中的笔记

  这一期的十三邀开始录制时,似乎正是在罗翔网络热度刚刚散去,本人心灰意冷暂退微博之后。许知远似乎很喜欢探究普通人走上台前的内心活动,同时追问这种社会热度产生背后的深层机制。对于罗翔,突然的爆红并未让他失去理智,或者导致他知识分子责任感的膨胀。他知道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终归是有限的,网络红人,学术明星也概莫能外。

  罗翔的这种清醒的处世观与他在研究中所提倡的法哲学是一致的。用他自己在访谈中的话说,就是“认识到人的有限性”,理性和秩序的有限性,进而对以道德和正义为名的司法机器暴力予以警惕。罗翔提倡一种消极的道德主义(编者按:在消极道德主义下,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值得谴责的,它不一定是犯罪;但如果一种行为是被道德鼓励的,那它就不应该受到惩罚),重视程序正义,认为量刑应该考虑人性的软弱。

  和很多网红不同,罗翔其实是一个严谨的刑法研究者,厚大法考的视频不仅让我们在付之一笑之余,掌握了零星的法律常识,更是给了我们这些“法学门外汉”们一扇一窥法学堂奥,了解何谓正义,如何道德,以及法律的限度的窗户。在这个司法和社会舆论结合日渐紧密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参与了司法和正义塑造的过程,我们该如何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义保持愤怒,但又不去做破坏程序正义的推手,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后记:好久没有更新公众号了,这里已经荒草丛生,感谢还关注着的小伙伴们!近来多闲暇,某中也正值暑假,于是我俩都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阅读观影码字。借此平台记一记,与有缘人分享。

发表评论 (已有条评论)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